PAGE TOP
活動
紀錄

逗陣請尪仔-戲偶彩繪工作坊

2020 年 4 月 22 日
講者、校稿|黃瑞誠
記錄|施淳奕
圖|周益記
逗陣請尪仔-戲偶彩繪工作坊

[108年9月28日-工作坊精華摘錄]

【前言】

一般傳統露天戲棚可見的布袋戲碼皆需要音樂來襯托戲中各樣不同情境,好讓觀眾在看戲時能享受視覺與聽覺的刺激,此次授課的黃瑞誠老師曾為陳錫煌老師膝下學生,承襲了陳老師扎實的戲偶底子,同樣也致力傳統文化傳承,這次的工作坊也教授了大家一些傳統布袋戲的小招式及配樂。

【布袋戲北管配樂】

黃老師說明傳統布袋戲會使用北管來進行戲碼的現場配樂,並從木盒拿出兩只大小不同的方形中空的木製樂器“梆子“。梆子需配合木棒敲擊鑿洞口的上方發出聲響,為代替ㄆㄧㄚˇ鼓(牛皮的北鼓)的簡易樂器。大小各分別控制高低音,也是整場配樂的指揮音,整個武場都會聽從指揮來演奏不同的曲調。老師並請現場參與民眾使用梆子來當指揮,其他鑼鼓需跟著梆子的節奏來伴奏並不會有用口頭提示音的情況。

*第一種’“三不合“節奏:為慢節奏或是代替腳步的一種節奏。

一(單右)、二(單右)三(雙擊)
一(單右)、二(單右)三(雙擊)
一(單右)、二(單右)、三(單右)、四(單右)、五(單右)、六(單右)、七(雙擊)   如此一直連續重複節奏。

接下來介紹的樂器是“大鑼“,外觀有大圓圈與小圓圈,敲擊小圓圈部分使其發出清脆聲響即可。在敲擊鑼的同時切勿碰觸到身體或是觸摸,若是這樣則敲擊後的聲音變無法揚聲。“鈔“(又稱鈸),有分大鈔跟小鈔之分,需左右手各拿一只抓住綁線互相敲擊發出聲響;“小鑼“使用扁型木板敲擊中間發出聲響,使用木板側邊較尖部分敲擊,黃老師更逗趣的說小鑼在早期是老闆叫賣招呼客人使用。
在三不合節奏中,大鑼、鈔、兩樣樂器的敲擊時機同時為指揮音最後雙擊聲時一起敲擊。“鈔“敲擊的時間點則與大鑼、鈔相反,其節奏為一二、一二、一二三四五六。“小鑼“一三、一三、一三五七。

介紹完每樣樂器後,接下來就是與負責該樂器的民眾一起練習節奏合音的部分。在各自樂器相互配合下,黃老師分享之前與德國高中學生交流時,學員們在完全陌生的節奏的練習下費了一番苦心才搞懂節奏。

*第二種節奏“急風”:作為非常緊急時刻製造氣氛用的節奏。

輪:使用梆子快速的連續敲十下後,最後左右各一下停頓點接著單手連擊。
大鑼、小鑼、鈔則是跟著停頓點後的連擊一同敲擊。

在這兩個節奏練習完之後,老師告訴參與練習的民眾可以馬上利用剛練習的節奏來演一齣布袋戲。

【介紹生旦淨末丑雜】

剛戲中所見的各樣角色黃老師也將一一介紹,傳統布袋戲有分成幾種角色:生、旦、淨、末、丑、雜,這六種角色。

:男性角色,其中也有面容清秀的文生與武功高超的武生之分。
:女性角色,多為溫柔婉約等形象,其動作柔美緩慢,也可以從音調外型來分辨其年齡、個性。
*生與旦出場時通常都會使用胡琴或是月琴等擁有優美聲調的樂器來襯托角色。
:多為花面造型,通指武功高強但脾氣暴躁的威猛角色。
:泛指老者,口語言詞較含糊,分為女性年長角色及男性年長角色,
:丑角,常為戲中逗趣的甘草人物。
:人類以外的角色皆為雜,例如孫悟空等。

【戲偶細節及操偶講解】

戲偶的頭部有分為現成品與手工雕塑,材質也分為塑膠與木頭等。黃老師介紹每只戲偶皆有兩層衣服,外面稱外衣,白色內裡稱內身,腳皆有一定的重量,材質也會堅硬些。
操偶時,食指套入頭部,大拇指與食指則作為操控戲偶的左右手,切記操偶時避免碰撞到頭部使得面部彩繪及雕刻磨損,所以在收藏戲偶時需先將頭部往身體方向內折收納。
現在刺繡戲衣雖已慢慢沒落,但新竹過去擁有精湛的刺繡技術及木雕技術則是不容忽視的。約在四五十年前,新竹在地有若干布袋戲團;新竹園布袋戲團…等。所以布袋戲在新竹的發展有可能分為兩種:
(一)布袋戲可能為泉州傳入,新竹人大部分皆為泉州移民。
(二)新竹擁有刺繡及木雕技術,黃老師的師祖李天祿大師曾經至新竹請師傅雕刻布袋戲偶。
由此可猜測布袋戲在早期的新竹人生活中可能佔有一定的地位。

【布袋戲十招】

黃老師現場示範了如何使用戲偶角色來做轉鐵盤與操棍、後空翻拋接的動作,並教授大家十招如何操偶。
(一)亮相出戲台:操偶時直接將戲偶抬高並使戲偶雙腳能踏入戲台上。
(二)敬禮:食指不動,拇指與其他手指交握並且彎曲手腕來進行彎腰動作。
(三)拍手:拇指與中指做放夾的重複動作。
(四)走路(簡易版):戲偶上下的慢慢向前移動,利用無操偶的手來協助戲偶的 腳來擬人走路時的自然擺動。
(五)飛偶:此與第四招為連貫動作,戲偶走路停頓時,將食指保持往上、中指跟食指收起放開並直線往上拋接。
(六)走路:以類似平時拍球方式上下擺動使腳部因重量而開始前後互踢。
(七)往後拋接:食指保持向上,並將戲偶往上向後拋接。
(八)翻身:僅使用食指操控戲偶,因腳部重量較重可利用甩腳的動作來翻身。示範一正一反轉身,此為打鬥時的操偶技術。
(九)走路(較擬人):戲偶身體往外側移動,內腳伸出,身體往內側,外腳伸出、手輔助腳部動作。
(十)甩外衣:拇指與食指夾著戲偶頭部,用力下甩使外衣掉落。

IMG_5577

前三項招式黃老師特別強調此為練習操偶最重要的基本功。過去李天祿老師及陳錫煌老師在指導台北市平等國小布袋戲團時非常重視基本動作,目的是為了訓練學生將其動作做到連貫順暢,也訓練如何將戲偶操控到像真實動作般優美。

【後言】

傳統布袋戲娛樂已經逐漸被現代化科技取代,使得布袋戲僅限於廟會神明聖誕及慶典。一般傳統使用全閩南語的布袋戲也因為語言的沒落而開始發展出不同型態,近年臺灣開始將布袋戲深入學校,讓學子們能多加了解其中文化內涵及意義,也希望透過布袋戲的傳統藝術與異國文化交流來喚起國人們的重視、而不致消失。

IMG_5534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
2019 年 12 月 20 日
《南聲囝仔》映後座談會
2020 年 2 月 5 日
《塹城育樂行旅》
2017 年 9 月 14 日
「尋光探影」創意探索工作坊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