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TOP
周益記
歷程

裝載兒時記憶的陶缸

2023 年 1 月 20 日
民國60年代被拿來種花的陶缸,常成為照相的背景。

自兩張金屬床後,運進正修科大藝術中心的第三件文物是一口大陶缸。

陶缸的由來已經不可考,民國60年我有記憶時它就默默站在中庭一角,像個大碗公,碗身有彩色的浮雕圖案,架在三棵柱礎上,高度剛好讓阿嬤栽種並欣賞她喜歡的玫瑰和百合。以前爸爸特別喜歡挑這個角落拍照,所以留下不少相片。民國80年左右,陶缸承受不住重量迸開破裂,但父親捨不得丟棄就簡單用強力膠黏合,再用細繩圈綁固定住放在一樓大廳。就這樣,它竟保持姿勢撐到了民國100年,直到我再見到它。

2011年再進周益記時陶缸狀況。

2012年底,仁政老師帶著正修科大藝術中心的賴文進修復師一同檢視這用支離破碎的身軀裝著許多往日記憶的,頗具挑戰性的大傢伙。當時我問:「這是什麼?可不可以修復?」得到的回答是:「釉料質地很像交趾陶,也許來自廣東石灣,在台灣沒看過這麼大,顏色這麼漂亮的陶缸。」「應該可以修。」好!就這樣決定2013年打包家具的同時,把它送到高雄修復。

陶缸的滿水溢水孔以及窯燒時為求內外各部溫度均勻所留的孔隙。

修復期間我帶母親去看處理的過程,看到文進修復師另外訂製了工作圓盤來承載這大傢伙。而他仔細檢視後的發現是——它其實是個水缸。底座中央沒有孔洞,倒是缸側有一個滿水位的溢水孔,怪不得阿嬤拿來種花會撐到破掉了。

修復除了除汙,也會補上缺損的物件和圖案,但有些無法推測的圖案就決定讓它自然留空。只是這麼大又這麼重,甚至還缺了一大片陶件的大缸,要怎麼再兜成一起呢?如此難以想像的任務經由專家的妙手回春還是辦到了,甚至填補底部時還加上了鐵網!確實,修陶缸是花了不少費用,不過想想,這時代要請人燒製這麼一個大傢伙,十倍金額也做不到吧?哈哈哈!這麼想就心滿意足。我把破缸變回寶貝了,希望爸爸在天上看了很滿意,它可以恢復原貌回家了。

數位合成陶缸上的五老觀太極圖。
陶缸修復完成時與文進合影。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
2024 年 1 月 15 日
「獨具一格」新竹體家具鑑賞
2022 年 7 月 28 日
2020~2021 疫情下的漫長修復過程
2022 年 7 月 28 日
2020~2021 疫情下的漫長修復過程 2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