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TOP
活動
紀錄

《塹城育樂行旅》

2020 年 2 月 5 日
編輯部
講師 / 校稿:李元璋
記錄:施淳奕
塹城育樂行旅

【李元璋老師導覽路線與精華記錄】

使用方法:請閱讀本文導覽故事,按圖索驥搭配以下「竹塹南北管的日常風景」Google路線地圖使用。

【前言】

新竹市在清代至民國初年曾擁有大大小小不等的娛樂場所,在週末細雨後的舒適黃昏,我們迎著被雨水洗滌過的微風 , 跟隨著李元璋老師的腳步來看見竹塹人過去曾經的休閒娛樂與現在。

【有樂館:新竹影像博物館】

此次導覽解說路線以日據時期的東門町為主,並以新竹市定古蹟「新竹影像博物館」為導覽起點 。 此建築為西元1934年昭和年間興建的電影院,名為:「有樂館」,光復後便更名為「國民戲院」。在興建當時新竹市早已有多家電影院,特別介紹的原因是有樂館是號稱全臺灣第一批擁有中央空調的電影院,由新竹市府所主導籌建,民間出資募款興建而成。
當時竹塹人在清代的休閒娛樂大部分在北門附近,日據後日人發現在西門、南門、及北門發展飽和的狀況下,便開始著手規劃開發東門地區,現在所看到的菸酒公賣局、新竹州廳、市役所(現新竹美術館)、新竹火車站與曾經在1900~1920年為全臺最大的室內市場皆在東門 一帶 。
有樂館正面外觀可看到各處帶有融合中東的圖紋,與新竹州廳典型的紅磚式方正官廳建築或北門大街仿巴洛克式的民居商店體有著明顯不同之處。有樂館的建築特色與台北土地銀行有些許相似處,外觀有著簡單大方的異國風情,抬頭拱門處也可看到裝飾性的花草紋及繩紋。李老師帶領我們走近東門市場的小巷旁觀察有樂館,發現側邊牆上貼有幾何磁磚的設計圖樣,老師神秘的說待會也可在其他建築上找到類似的設計。
有樂館當時為新竹最高級的娛樂場所,除了室內設有空調以外,二樓還配置了包廂座位,但內部大部分已被二戰時期摧毀,修復後已看不到過去包廂的痕跡。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人力短缺,日本帝國為了增加生力軍並徵求剛畢業的學子們獻身效忠,這裡便招待過二戰後期年輕的神風特攻隊來此做最後一晚的放鬆休閒。
這裡過去曾擁有多位名人的回憶,例如曾在東門國小肄業的林懷民 ,因為母親出身新竹鄭家,小時候隨著媽媽在新竹生活了幾年,有機會就會到戲院旁混著人潮進入戲院蹭戲。過去被幽禁在清泉多年的張學良,也會趁每週 下山就醫時來這裡看電影放鬆。同樣曾住在附近的蔣孝嚴、蔣孝慈兄弟也在這座電影院看過電影。

【東門市場的興衰與重生】

李老師接著帶我們沿著東門市場及有樂館中間的小巷走進,介紹1895年日本接收臺灣成為殖民地,五年後,西元1900年便在新竹建造了當時全臺最大的室內市場「東門市場」,直到1920年台南興建了西市場才退下寶座。原本的東門市場入口為大同路側,因曾遭受到祝融,在民國六十六年改建成現在的樣貌。
市場曾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沒落。在2016年時,有一群新竹教育大學的學生開始進駐 ,並成立“新竹城之內”的藝術空間,駐點時與著傳統市場不同的衝突氛圍而開始打響名號。老師帶我們彎進了市場角落的天井處,說明了東門城之內曾經舉辦過多場的露天電影院,也邀請影評做最後的討論分享。在此駐點的教育大學的學生們因畢業後無法繼續經營便撤出據點,現已變成想方子設計進駐。之後陸續便開始有不同的青年團體進到這空間來做活化及研究,並與政府合作才變成現在我們看到飲食空間與文創結合的場域。
東門市場靠近過去的新竹州廳(新竹市政府),現在依舊為新竹市府主要的辦公中心,由此可見當時夾在行政中心及有樂館中間的東門市場在地理位置的設置上有著重要的巧思。

【飲食現場漫遊】

東門市場口靠中正路側的馬路對面 , 美乃斯西點為新竹第一間西點麵包店,外觀為洋樓建築,目前建物已被道路拓寬縮減成現在的樣貌。過去美乃斯曾為日據時期的「愛樂夢」酒家,光復後變賣給當時的領班,並說服酒家的廚師一起留下經營並轉型為西點店,所以才會在美乃斯西點店裡見到販售滷味小點的有趣景象。隔壁的中正路96巷,在光復初期尚未拓寬前曾為新竹當地人俗稱的牛肉麵巷。
沿著中正路走到中央路交接處轉角時 ,可見到一棟外觀有著鏽鐵裝飾的大樓,過去這裡曾是日據時期新竹最大的酒家「月宮」,因為對街為警察局、新竹市政府,且更靠近行政中心,可見當時月宮當時的重要地位。當年酒家的消費金額也是一般人無法支付得起的,月宮在光復後也持續經營,酒客若要續攤也會至東門市場吃用粗糠老灶炒的鱔魚麵,待月宮休業後曾先後改為麥當勞與涮涮鍋使用。
我們也可觀察到從剛剛中正路上的有樂館電影院、當時全臺最大的東門市場一直到這兩間大酒家的密集,可想像當時新竹市區的繁榮程度。
新竹因為擁有密度最高的眷村聚落,所以牛肉麵的口味多樣且種類繁多。往中央路內側走一小段可見到對街上的「牛肉麵大王」,起初創店位置在牛肉麵巷,因為四川口味堅持所以無法調整辣度,根據口述歷史推測可能為新竹第一間牛肉麵店。

【城區新舊文化融合】

走進中央路與大同路轉角路口,這裡目前為「或者工藝櫥窗」經營(原金菊美髮舊址),為老屋改建的成功案例,裡面販售新竹或是全台的工藝師藝術作品及在地食材餐點,為新竹創造了不同的街區景象。
中央路為日據時期開拓的道路,若往內走越接近新竹清代舊城區,中央路57巷當地人稱為古市巷( 屎溝巷 )。在中央路尚未開拓拉直前,後 圳溝街過去因著流水,道路更寬敞。中央路57巷對街的東前街2巷可連接到東寧宮後,另一端則通到北大路,是一條較長的市街,可與日 據 時期拉直的道路相比觀察。在新竹舊城中發現彎曲小巷很有可能為清代留下的道路,往往這樣的小巷弄越能感受到時代交替的美。
順著東前街2巷拐進,可發現一間「鳥烏小作」,光復後為皇冠旅社,現為兩位藝術家重新整理為藝術工作室,不定期開設課程與私廚。巷弄內還可看見剝落的水泥牆露出老舊紅磚的景象。
隨著深入巷弄即可發現一間拼裝木門的老屋「柒拾壹工作室」,雖然房屋已做修整,但依舊保留著古樸。創辦人黃苡哲致力傳統音樂,平時也教授與訂製傳統樂器,內部隨處可見古物與樂器交錯擺設,並可見到經營者保留原始樣貌的用心。
走出巷弄便到了東前街,左手邊則是舊東門市場的正門口。這裡是少數日據時期除了市政府週邊以外鋪設路燈的道路,現在銀樓商店密集,依舊可見往日經濟繁榮的影響。
右手邊有棟帶有黃土色調磁磚與洗石子交錯的三層半洋樓,設計摩登且不重視對稱比例,外觀各處設有新式幾何圖樣。此間為新竹第一間百貨公司「新州屋」,年代僅次於1932年的臺北菊元百貨及台南林百貨,創辦人為新竹市東門市場內的攤商,因經商有成,1934年便在市場口開設一間L型的百貨公司。
三樓突出平台為當時設置的燈座招牌,目的作為照亮週邊地區的地標,也做宣傳使用。燈座右手邊的幾何磁磚和線條的繩紋設計與稍早介紹有樂館同年建造且幾何磁磚造型相似,猜測當時可能聘請同位設計師設計,目前已有計畫做地方藝文空間使用。
對街的東門保福德祠為新竹建城第一間土地公廟,供奉的土地公為王世傑開墾時從泉州家鄉請來保佑族民,亦為北台灣第一座土地公廟。現址為搬遷後的位址,原始地點為東前街與東門街三角口。緊連著新竹最早開拓的新竹第一街(東前街36巷),同時為第一代莿竹城牆遺跡。
位於大同路旁的「東寧宮」,在清代搬遷過,但祭祀神並未變更。從前的廟口多為鄰邊居民的生活娛樂中心,新竹當地有一種說法:農曆七月初一城隍爺開鬼門,七月底地藏王收。七月底會以東寧宮為主,封街舉辦一場東門普(普渡之意)。

【清代、日據、現代】

老師帶領我們走往一條清代小路,從東寧宮對街的三商巧福旁的小巷走去,目前所見的東門街為日據時期所拉直的道路,真正清代舊城的東門小街為東前街112巷,雖道路建築已看不見當時榮景,但道路蜿蜒可愛且道路交錯重疊,可直接通往現在的東門城,與都市化的新竹有著不同時代的榮景與畫面。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
2019 年 12 月 20 日
《南聲囝仔》映後座談會
2024 年 1 月 15 日
「獨具一格」新竹體家具鑑賞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