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TOP
活動
紀錄

塹城夜生活,歷史現場行旅

2018 年 10 月 31 日
講師 | 李元璋
紀錄 | 林立欣
塹城夜生活

【李元璋老師導覽路線與精華記錄】

使用方法:請閱讀本文導覽故事,按圖索驥搭配以下「塹城夜生活,歷史現場行旅」Google路線地圖使用。

【前言】

夏日傍晚雖不如正午炎熱,卻仍有些許暑氣未消,大家齊聚在長和宮的廟埕,準備夜訪竹塹城,窺探前人的夜生活。透過李元璋老師的導覽解說,了解當時傳統建物與娛樂生活的關係。並跟著他從現代穿越到清朝,然後經過日據時期,走到光復,又回到現在。

【長和宮的常民娛樂】

之所以把集合地點訂在長和宮,是因為它是桃竹苗地區現存最早蓋成的廟宇,建於1742年,祭祀天上聖母,因為在竹塹城北門外,所以被稱為外媽祖,同時也是清代戲曲發展中心跟商業會館中心。在清朝,長和宮除了有信仰祭祀的用途外,當地居民也會聚集在這裡彈奏北管,做為休閒場所,而且當時以長和宮為圓心,有六個布袋戲團和許多戲曲、手藝人居住。

在清朝和日據初期,貿易往來頻繁,貨物都透過北門外的河港也就是竹塹港上岸,當時有輕便車能接到長和宮旁的車站,之後再把貨物轉運到新竹各地,所以在日據初期還可以看到北門大街有輕便車軌道,是當時的捷運站。恰好導覽的隔天為農曆六月廿四,是戲曲祖師爺-西秦王爺的誕辰,因此在參訪完長和宮後,其中參與導覽的黃先生提供了已經拜過西秦王爺的白麵跟壽桃,讓大家領取,沾沾福氣。

【長和宮的常民娛樂】之所以把集合地點訂在長和宮,是因為它是桃竹苗地區現存最早蓋成的廟宇,建於1742年,祭祀天上聖母,因為在竹塹城北門外,所以被稱為外媽祖,同時也是清代戲曲發展中心跟商業會館中心。在清朝,長和宮除了有信仰祭祀的用途外,當地居民也會聚集在這裡彈奏北管,做為休閒場所,而且當時以長和宮為圓心,有六個布袋戲團和許多戲曲、手藝人居住。 在清朝和日據初期,貿易往來頻繁,貨物都透過北門外的河港也就是竹塹港上岸,當時有輕便車能接到長和宮旁的車站,之後再把貨物轉運到新竹各地,所以在日據初期還可以看到北門大街有輕便車軌道,是當時的捷運站。恰好導覽的隔天為農曆六月廿四,是戲曲祖師爺-西秦王爺的誕辰,因此在參訪完長和宮後,其中參與導覽的黃先生提供了已經拜過西秦王爺的白麵跟壽桃,讓大家領取,沾沾福氣。

【隘門口】

離開了長和宮,走到城北街要從生華藥局轉進巷道中,老師帶眾人在一戶人家前停下,這是個清代的家廟宗祠,而它的正門口面對著我們所處了愛文街26巷,也就是以前的通衢大道─隘門巷,「隘門」即「愛文」的諧音,之所以稱它為通衢大道是因為整個隘門巷長度,從長和宮右側(西側)一路切到經國路,貫穿了清朝崙子庄一帶。

【竹塹城牆的變遷】

老師形容竹塹城穿了三圈的城牆,很像一顆溏心蛋。首先,最外圈的是蛋白部分的土牆,是最大圈的城牆,有八個城門,依時序也是第二個建造的。再來是蛋黃部分的磚石牆,它是最晚建造的城牆,而且有四個城門。最後是內圈溏心部分的竹子城,除了是最早建造的城牆外,還是竹塹城的核心地帶,同樣有四個城門。再加上土城設立的兩個隘門,總共就有十八個城門,是城門密度最高的城市,也因為城門附近都會蓋土地公廟,因此竹塹城有很多座土地公廟。三個城牆路中,磚石城是比較容易行走的,從東門城出去,順著勝利路通到大遠百後方,整條都是城牆路。

【從廟口到戲院】

從廟口到戲
從廟口到戲院

講解完新竹的城牆變遷後,繼續從愛文街出發,經過了長和公園,走到長安街,才知道這段北大路其實也是昔日竹塹城的磚石城牆路,而長安街以前叫做後車路。之後走到了城隍文創,它是以城隍爺為主題,發揚戲偶公仔藝術的店家,而以前觀賞偶戲也是以前常民的娛樂項目之一。接著經過世界街走到了停車場,它的前身是播二輪片的中央戲院,於1936年成立的。因為後車路跟北門大街都是交通必經之路,也是新竹人的娛樂大街,所以這裡出現了三間戲院,而相對應的娛樂業也隨之產生,如脂粉情色業等,但如今的長安街大多是草藥店。從現在的中央停車場的深度結合北門大街豪宅的結構,不難想像當年戲院的氣勢。繼續前進又到了一家戲院,是1946年成立的新華戲院,建築三間面寬,深度很深,所以空間很寬大,此外,這間戲院的舞台因為兼做歌仔戲和布袋戲戲曲的舞台,所以也很深。而且它位於二、三樓的房間很多,是提供戲班的人在演出期間的居所。在一旁的老書店─竹林印書館,因為在娛樂大街上,所以出版了很多唱戲用的歌本和曲譜。

從跨越了世界街後,可以發現娛樂方式也隨著娛樂中心和時代而有所變化,從過去清代在廟口聽戲,後來日據時代引進電影,所以出現了電影院,那時候的電影院的特色是它的舞台比較深,除了觀賞電影,也能讓歌星表演或做戲曲表演。繼續向前會走到娛樂中心─城隍廟,因為交通因素,這也是後車路成為娛樂大街的原因之一。通往城隍廟的一小段後車路是竹子城北門段,可以發現中人從蛋白進入了蛋黃,即將進入溏心區。

【城隍溏心區】

城隍廟一直是新竹城的中心,竹子城是圍繞城隍廟蓋出來的,而竹子城是於1733年建成,距今將近三百年。三百年來城隍廟依舊喧鬧繁忙,時間的差異卻沒有將竹塹人過夜生活的熱鬧景象改變太多。沿著鮮為人知的西轅門進到城隍廟,參拜西秦王爺的神位。清代的娛樂場合,基本上是圍繞著廟宇產生,所以清代竹塹人的夜生活很精彩,除了可以邊看戲邊吃喝,這裡也是戲曲中心,過去曾有國劇團,而現在有竹塹北管樂團和舞龍舞獅團在左側的明正樓固定練唱。此外,在元宵節還有手工花燈的展覽,在展期會走在燈海之下,這也是一個夜生活的重點。

【新竹第一街】

穿過城隍廟到中央路,仍在城內的溏心區。中央路上會經過東前街36巷,也就是新竹第一街,又稱暗街仔。而竹子城的痕跡從平和街接來這裡並穿過去,以暗街仔這一帶放射50米是新竹最早開發的區域,所以最早形成街市,後來才因為需要而種刺竹建竹子城。這裡還有很多以前生活的痕跡,例如路旁的法西方佛店是最早的佛具店,而且兩旁住戶的住家深度很深,所以他們會自己開鑿水井。竹子城的東門位於東門街和平和街的交叉路口,竹子城自此從別的方向切到中正台夜市,自此眾人走出了竹子城。

【東門城區的娛樂發展】

IMG_4810 2

如今位於東前街的東門保福德祠,原先是在前面竹子牆東門的路口,在日據時代經過搬遷才到現在的位置。由於古人進、出城都會拜一下土地公,表示有事要辦,所以在城門附近都有土地公廟。這間東門保福德祠從康熙年間就存在至今了,可以說是北台灣最早的土地公廟。而廟裡的牌額寫著「東瀛福地」,東瀛就是台灣,表示是開台灣的福地。在廟祝上的對聯寫著:「開地神恩大、台疆眾惠深」,取對聯的兩句首字就是開台。廟中傳說供奉的是王世傑(事實上是王世傑自原鄉攜來的土地公),所以還有「立誠配天」跟「開台福神」的牌匾。

位於東門保福德祠斜對面的房子,是棟1930年代昭和時期的洋樓,建築融合了西洋的新藝術風格。雖然這棟建築在如今看起來不起眼,但在1934年它可是大新竹第一家開業的百貨公司「新州屋」。洋樓的內部呈L型,雖然它只有三層半,但卻是當初這一帶最高的高樓,此外在二樓的陽台是一個噴水庭園。在同一時期,1932年的台北有了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同年12月台南林百貨開業,這在當時打開了台灣人夜生活的全新世界。

【東門市場】

1900年新竹東門市場落成,直到1920年都是台灣最大的室內型市場,建築風格跟西門紅樓一樣。由於東門市場的落成,前面的東前街跟大同路幾乎是新竹最早鋪設路燈的道路,時至今日,東前街仍是新竹的銀樓街。雖然東門市場如今改變很多,當時的市場正門口位於東前街,而不是如今的中正路,但東門市場的地理位置在當時是很重要的。北門大街是清代的發展中心,到了日據時期當局有意識地把所有的開發跟新市政的規劃放在東門一帶,所以周圍可以發現蓋了市政府(新竹州廳)、有樂館電影院、東門市場,以及中正路的規模。並且只留下東門(迎曦門),將其周圍的路規劃成歐式的圓環放射狀道路,城牆與其餘三個城門都被拆掉,除了對護城河周邊進行整治,還蓋了新竹州圖書館、日式宿舍區、前身是日人小學校的東門國小、新竹火車站。

現存在東門市場最老的店,叫做愛國屋。從日據時代,經營至今,原本位於在轉角的大店面,後來日本戰敗,就把這家店用三千塊賣給在如今第三代店主的父親。一個愛國屋四代經營,隨著時代的轉變販賣的品目都不一樣。從第一代、第二代賣雜貨和涼水,到第三代賣舶來品和水果,之後就搬來旁邊這裡做飲食生意,而原本的轉角處給第四代孫子開酒吧。在日據時代對新竹人夜生活的另一個改變是酒家,位於中正路的美乃斯食品行,以前是很有名的愛樂夢酒家。一旁的美乃斯巷現在是拓寬過的,這在當時就只是條小巷子,所以如今三層樓的美乃斯店面再增加一半就會是當時的酒家規模。此外,在中正路跟中央路的交叉口,在日據時期是和台北酒家齊名的月宮酒家(現為肉多多火鍋店)。這兩間酒家或多或少都影響了東門市場,所以在光復初期市場內有賣酒家菜,或是針對酒客跟酒女續攤的食物。

【新竹影視娛樂】

IMG_4826

離開東門市場走到影像博物館,在日據時期它叫新竹市有樂館,光復後叫做國民大戲院。它設立於1934年,是全台灣最早有中央空調的歐式電影院,二樓是日式的宴席桌,用來招待貴賓,到了昭和戰爭末期用來招待神風特攻隊的最後一餐。日據時期,新竹州廳的官員都會在這裡的一樓看電影,然後叫來藝妓相陪。光復後,變成新竹市營的國民大戲院,曾住在附近的蔣孝嚴、蔣孝慈兄弟和林懷民以及一些新竹文人都來這邊看過戲。光復後,新竹人看完電影後,就自己編、自己拍、自己籌資、找新竹演員,拍成了風城情波,電影的票房席捲全台。當時新竹人製作了很多這種電影,所以新竹早期也出了很多電影的從業人員,像是:王滿嬌、許不了、脫線。影像博物館是一棟複合型的建築,外牆的洗石子圖案融合了中東、埃及風格,柱飾也並不是典型的希臘柱頭,而窗戶的裝飾是用磁磚貼出來的裝飾風藝術,這些建築風格在當時是很創新的。

【東門城】

往前走一段路就會看到東門城,東門城是在1829年落成,如今是新竹年輕人的夜生活娛樂重鎮,晚上會看到很多學生在東門城跳舞。可惜的是中正路的街屋,雖然每一棟的建築都很精彩但是有的被招牌擋住,或是被不恰當的油漆等等。老師覺得站在東門城廣場,可以體會舊城門完全打開來變成歐式廣場的氣勢,因為馬路的交錯點在這裡,所以他稱這裡是九路通衢或九龍吐珠。

若是仔細看迎曦門的側邊,可以發現新貼的城磚,掩蓋住舊城牆的痕跡,當時的城牆從圓環的中央方向接上中正路,所以外面有護城河。而當時的淡水同知衙門(淡水廳)位於現在的中央市場和西門市場,是北台灣最高統治中心。直到1733年蓋了竹子城,但是缺點是範圍太小,不夠住人。後來為了防備械鬥和洋人入侵,才蓋了土城,但是土城太大圈。所以在1827年,終於蓋了磚石城,最後日本人只留下了東門。

【清代回憶路】

IMG_4835

如今的東門街是日據時代所規劃的,而清代的後圳溝街尾端位於現在的東前街12巷。大家沿著這條清代的街道行走,會發現這條街跟影像博物館交叉,所以會走到影像博物館的後面。此外,大家走過的幾條清代道路都是彎曲的,但是日據時期把它重新規劃並截彎取直了。這條路走到最後會讓人以為前面沒路,但是繼續往前就會發現在兩棟建築中間有一條通往出口的小路,通到東門市場的側邊。接著再接回知名的清代街道─後圳溝街中段,整條街由窄變寬,順著後圳溝形成這條街。以北門大街為中軸線,在左邊跟長安街平行的,叫後車路;在右邊平行的叫後圳溝街,兩條路的名字中的「後」字,是以北門大街的豪宅後門而言。走到了鳥烏小作,它的前身是光復後的皇冠旅社。接手這棟建築的兩位女性藝術家在這裡作工作室類型的供餐私廚,剛好兩位藝術家都有參與導覽,她們說想維持原本舊式的兩層樓建築,所以沒有增建任何建築,而外面左側的圍牆是原本存在的,但右側則是後來增加的。

出了後圳溝街到中央路,發現這是一條裱褙街,有會友齋、文林堂、古宜齋和藝友美術社,使這條路充滿了風雅的味道。而藝友美術社隔壁的巷子是古市巷(中央路57巷),但是在清朝叫作屎溝巷,是賣早期農具和竹製品的地方。

最後一站來到位於中央路的戲棚下,它是清代的街屋,所以樓梯很陡。這棟建築現在是做餐飲業,以前這裡是禮品社,所以有賣國旗,也因此店內有一面牆就是用這個充滿歷史意義的國旗作為裝飾。

清代的街道、日據的規劃,以及光復後的變化,隨著時間全都交疊在一起。曾經存在於竹塹城的這些娛樂痕跡,藉由這次三小時的歷史導覽,讓大家遊走於城牆路之間,穿梭在不同時代,體會那些看得到與看不到的變遷。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
2019 年 12 月 20 日
《南聲囝仔》映後座談會
2020 年 2 月 5 日
《塹城育樂行旅》
2024 年 1 月 15 日
「獨具一格」新竹體家具鑑賞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