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TOP
周益記
歷程
2023 年 3 月 10 日
周友達

記得兒時每逢除夕拜拜,父親總會拿出錄音帶播放某種音樂,我能聽出其中有鑼鼓、嗩吶和說唱的聲音,卻始終沒理解內容,只是年復一年聽著。

2016年春夏之際,靜秋姐來電說明長和宮因故收回一批北管文物,需要專家學者協助整修清理以配合北管文物展展出,她希望透過我聯絡林仁政老師,探詢協助的可能。這件事意外開啟了一個契機,讓我有幸認識竹塹在地的北管南音傳統戲曲。

接觸後才知道過去新竹不只有北管五軒一社,也有南管館閣和眾多布袋戲團,後來也孕育出許多歌仔戲團;才知道父親在除夕放的錄音帶原來是北管的「扮仙」,是熱鬧開場的戲曲;才知道百年前長和宮外媽祖的駕前子弟「新樂軒」曾邀請來台整修城隍廟的小木和鑿花匠師跟新竹在地匠師合作,重新製作新樂軒彩牌、鑼桿、鼓座等傢俬。這些傢俬今日皆為國寶級的重要文物,即將在新竹美學館的北管戲曲文物展展出。

展覽中的新樂軒傢俬文物。

在參與的過程中,我認識了不少專業人士如:新竹振樂軒子弟,中央大學中文系孫致文老師、木雕司傅蔡揚吉老師,以及竹塹北管藝術團的鄭德宣副團長。深受傳承精神感動的我自告奮勇拿出明俐剛為周益記活動購入的20台導覽機為北管文物展辦了場導覽,請孫致文老師、蔡揚吉老師和林仁政老師以策展人、雕刻專業與文物研究專業的領域身分講述各軒社文物的特色與價值。接著我將導覽的逐字稿交給新竹在地刊物團隊編修後刊於《風起》雜誌2017年第9期中,完成付梓任務。此外,周益記團隊也決定以「北管南音獻場」為名開始在新竹擾動,嘗試喚起地方對傳統戲曲的注意。

北管南音獻場連續辦了三年,第一年借用鴻梅基金會場館舉辦了講唱會,將脫離現代人生活的傳統戲曲,轉化成平易近人的演出。第二年我們走向戶外,借用城隍廟竹塹北管藝術團的場地讓更多人參與,也借用大同一〇八的空間讓傳統音樂發揮創意表演,再借用長和宮的廟埕讓虎林國中北管布袋戲團展現努力練習的成果。記得當天廟埕上正在搭棚子擺樂器時就有鄉親來詢問演出時間,晚上開演時的氛圍果真如同廟會般鬧熱滾滾。那一刻我感受到演戲不只是酬神,同學們的表演也不只是為了讓評審老師打分數,而是平民百姓真實的娛樂。媽祖娘娘保佑,那一晚,戲台上下都很盡興!到了第三年,我們斗膽借用了影博館廣場,在更開放的中正路邊,舉辦為期兩天的傳統戲曲嘉年華「有樂(ㄌㄜˋ)有樂(ㄩㄝˋ)市集。除了綠市集與各種主題工作坊外,也有布袋戲和北管的講唱會,還辦了一場南管紀錄片《南聲囝仔》的映後座談。我們深信在未來,傳統音樂可以融合當代、生活化且多元的方式在周益記演出。

2017年透過平易近人的講唱會介紹傳統戲曲給更多人認識。
2018年導入更多創意表演,也嘗試以廟會的方式吸引民眾。
2019年以嘉年華的方式在影博館前廣場跟大家同樂。

在深入了解傳統戲曲的過程中有段重要的插曲。2017年周益記和孫致文老師首次與新竹傳統燈籠製作者謝宗澤先生接觸,並委託他製作一對南管的烏紗燈,也為周益記作一對姓氏燈。結識後才知道謝先生原來是南管「崇孟社」的傳人,家中仍供奉著南管的祖師爺「孟府郎君」。藉著這份機緣,謝先生也請孫老師代為尋找適合的團員於孟府郎君誕辰吉日在謝家表演祝壽。

2018年孫致文老師等組團在謝宅為孟府郎君誕辰祝壽。

與謝先生相識的緣分相當難得,遺憾的是他在完成燈籠製作不久竟因車禍意外辭世。除了哀慟不捨,也無奈新竹又一傳統技藝成絕響。叫人如何不難過?又怎能不及早記錄與傳承?

謝宗澤先生作周益記姓氏燈,另一面寫長發其祥。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
2019 年 12 月 20 日
《南聲囝仔》映後座談會
2020 年 2 月 5 日
《塹城育樂行旅》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