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TOP
活動
紀錄
2018 年 2 月 15 日
編輯部
紀錄|蔡佳津

【孫致文老師導覽路線與精華記錄】

使用方法:請閱讀本文導覽故事,按圖索驥搭配以下「竹塹憨子弟歷史現場行旅」Google路線地圖使用。

【前言】

台灣每逢陰曆七月舉行祭典,俗稱中元普渡或盂蘭盆會。「盂蘭盆」是梵文音譯,但佛教傳入中國後,已成為東亞社會的年度盛事。過去,各地普渡時日不同,但1952年政府推行節約,要求統一在農曆七月十五普渡;近時,某些地方才又漸漸恢復了昔日普渡的習俗。北門街長和宮(外媽祖廟)主持的「眾街普」,如今就依舊慣在農曆七月廿三日舉行。然而,除了陳設牲禮祭品、焚香化帛之外,明治四十一年(1908)八月廿三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四版刊載了一則新竹北門街「眾街普」獨具特色的普度習俗:「各家皆張幕結壇,或懸掛書畫,排列古玩,以及祭品等物。是夜甚形熱鬧。」北門街的郊商,不但財力雄厚,也養成愛好書畫戲曲的雅趣。懸掛書畫、陳列古玩,固然可能只是普渡壇的裝飾,但也不妨想像是雅士們為先人準備的一場「文化饗宴」。

【 長和宮】

新樂軒早年練習、演出等活動皆在長和宮,側殿供奉西秦王爺神像,左右隨侍為掌管帝王璽印和佩劍的印監和劍監,前方則是為王爺的傳令。新樂軒在新竹有百餘年的歷史,從文獻資料紀載,建軒四十周年紀念照為新樂軒在總統副總統就職大典(1948年)為端午慶典演出活動,可推算新樂軒成立的年代為1908年。當年還從寧波訂製整團戲服,經上海運回台灣,其中還包括關羽的關刀。據我所知,北管子弟很少演出關公戲,這是新樂軒不同於其他軒社之處。

IMG_2381
新樂軒文物介紹-鑼桿

【 長安街、北門街】

走出長和宮,沿著長安街、北門街前進,這一路曾是戲曲文化蓬勃發展的街道。長安街,早期稱為後車路,在新竹文獻中常常會出現相關的紀載。曾經繁榮的後車路,如今已褪去當年的風華,放眼望去盡是民宅與舊舍,整個街道寧靜而恬淡,曾有的熱鬧年代、人聲鼎沸的中央戲院已不再上演新劇,而成為車來車往的停車場,令人不勝唏噓。然而,這條看似不起眼的街道仍藏有老新竹的舊時光,封存在巷弄之中,等待我們挖掘。

長安街口介紹
長安街口介紹

新樂軒的創始會員之一蕭清乞住在長安街的路口。蕭清乞是一名彩繪師,他不僅在新樂軒製作了許多舞台布景,還從事戲曲教學。由於他的曲子、戲齣學習廣泛,就連外地子弟團也邀約到其他縣市教館。玉隆堂(南管)的教曲館也座落於長安街上,當時學習的學生之中,尤以吳贊龍表現最為優異,很可惜的是,吳贊龍後來離開新竹到台北發展,使得新竹南管的發展較不活絡。然而,在其他地區因西皮、福路派而械鬥的年代,新竹北管軒社子弟卻是兼學西皮、福路兩派戲曲,北管子弟甚至有兼學南管的,比較沒有門戶之見。

他們不認為在西秦王爺前唱西皮戲有所不敬,也不認為在北管軒社(振樂軒)曲館掛上玉隆堂的匾額有何不妥,反而認為是件光榮的事情。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結合了戲曲表演、音樂呈現、舞台藝術及文學欣賞等各種藝術。它不再只是分家的學派而各展其才,在南管與北管相互交流、激盪之下可以促進音樂的發展與創新。戲曲也非侷限於一地的在地文化,透過本地與外地的互動,更能深入了解不同的劇種和音樂表現方式。除了藝術文化,商業活動也在長安街上蓬勃發展,而北門街上許多對書畫詩文樣樣精通的仕紳,對於戲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出版許多「歌仔冊」的「竹林書局」至今也仍在長安街上營業,就此形成以北門街為中心,發展商業活動和文化的重要據點。

位於世界街附近的後圳溝,為當時的水圳提供當地水源,一路連接到護城河,使得這條街上的染布商和染布店林立,和樂軒就是由染布商組成的北管軒社。北管的興盛期約莫在日治初期到民國七十年代,新竹有六大北管子弟團,俗稱「五軒一社」,分別為同樂軒、振樂軒、新樂軒、和樂軒、同文軒以及集樂社。其中和樂軒和新樂軒關係密切、經常交流,新樂軒還會請人指導和樂軒的演出。集樂社則是較晚成立的軒社,位於城隍廟附近,大部分的演出也會請新樂軒的支援。因此在長安街、北門街這一帶逐漸形成以新樂軒為中心的北管子弟陣營。

五軒一社位置圖
五軒一社位置圖

相較之下,南門的同樂軒則和西門的振樂軒關係較為緊密,平時也常有互動與交流,則形成另一陣營。「拚館」是各家軒社競爭的重頭戲,分別在廟前搭兩座戲台同時拚館演出,比拚誰家軒社演藝獲觀眾青睞。比拚的組合往往是新樂軒和同樂軒互拚館,和樂軒和振樂軒時常打對台,現場氣氛精采絕倫、喝采聲連連。值得一提的是同樂軒下的「青年組」在日治時期受新劇的洗禮,曾以北管演出胡撇仔戲(opera),賦予北管全新的面貌。

城隍廟】

城隍廟是北台灣(淡水廳)的共同信仰中心,有閩南(泉州漳州)、客家籍的信眾,因此每到酬謝神明、神明祭典時,時常有亂彈戲和四平戲同時開演,有時又逢北管子弟又拚臺,因此曾有搭設三座戲臺演戲的盛況。每到城隍廟戲曲活動演出,廟前攤商會捲起招牌好讓信眾觀看戲台上的演出。戲台後方垂掛作為背景的帷幕或是屏風,左右兩邊上下場口懸掛「出將」、「入相」門簾,當文、武場的鑼鼓音樂聲響起,演員們各自從戲台左方「出將」登台,開始演出答謝神恩的扮仙戲,接著演出以歷史故事為主的正戲,至於晚上的夜戲,則往往是社會倫理情節的家庭劇。

整齣戲碼需要文武場的相互配合,以音樂效果來襯托演員的身段,而演員的演出也讓音樂的呈現更有畫面、節奏感。值得一提的是,竹林書局的攤子,以前就在城隍廟戲臺旁,是早期很重要的資料來源,印製許多與新竹文史相關、戲曲方面或是生活等用書。

走進城隍廟正殿,可以看到「集樂社」敬獻的神案。由於集樂社的成員原本以「幼木匠」為主,他們雕造的神案,作工自然十分精細。這不但是新竹木作工藝的重要文物,也見證了北管軒社與城隍廟密切的關係。

歷史行旅】

我們自長和宮行經長安街、北門街,一路到城隍廟,實地走探戲曲活動的發生地,像是置身時空倒轉的戲曲年代,不妨閉起眼睛想像昔日榮景:時常可見城隍廟口擠滿廟堂盛會的人潮,不遠處的北門街錦珍香二樓,窗口正飄揚「玉隆堂」絃友南管演奏的樂聲,再走向對街則是明聲電器行正在測試擴音設備,收音機且傳出東洋歌曲,繼續前進至長安街可能聽到北管子弟正在商量這次要出演什麼活動,直至長和宮正在搭戲台、整理戲服,準備上台演出。

為進一步整合新竹原有軒社子弟力量,並提攜新進年輕學員,在新竹城隍廟的支持下,各軒社子弟共同組成「竹塹北管藝術團」,於2007年12月16日上午正式揭牌成立,供奉的西秦王爺安奉在城隍廟彌勒殿,平日活動則在城隍廟「明正樓」二樓。竹塹北管藝術團不但先後至全臺、金門各地寺廟演出,更受邀至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立交通大學、國立臺灣大學等藝文、學術單位表演。此外,還曾遠赴「崑曲」故鄉中國蘇州演出。

我們自長和宮行經長安街、北門街,一路到城隍廟,實地走探戲曲活動的發生地,像是置身時空倒轉的戲曲年代,不妨閉起眼睛想像昔日榮景:時常可見城隍廟口擠滿廟堂盛會的人潮,不遠處的北門街錦珍香二樓,窗口正飄揚「玉隆堂」絃友南管演奏的樂聲,再走向對街則是明聲電器行正在測試擴音設備,收音機且傳出東洋歌曲,繼續前進至長安街可能聽到北管子弟正在商量這次要出演什麼活動,直至長和宮正在搭戲台、整理戲服,準備上台演出。

SONY DSC

北管南管是融合歷史記憶和文化技藝的生活寫照。期望能透過這一系列的講座和體驗,喚起民眾對於戲曲文化的重視,回復竹塹城舊有的風貌,再興戲曲的風采,讓這份美好的傳統藝術在新生代的手中,繼續傳承下去。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
2019 年 12 月 20 日
《南聲囝仔》映後座談會
2020 年 2 月 5 日
《塹城育樂行旅》
2024 年 1 月 15 日
「獨具一格」新竹體家具鑑賞
LOADING
LOADING